昨天,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一支特殊的翻译队伍松了一口气:“连续一周都是清晨5时30分起床的节奏结束了!”这支已成为上海两会电视直播“标配”的手语翻译小队,就是由6名上海市电视新闻手语主持人和上海市残联宣文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的手语翻译团队。
自201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尝试在两会开幕式电视直播中使用手语翻译以来,两会直播已连续8年使用手语翻译,场合不断增加。据上海市残联相关人士介绍,上海已有近万名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掌握基本手语,促进听语残疾人获得基本服务和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早在2000年,全国首个手语电视新闻节目《时事传真》就在上海开播,成为听语残疾人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2012年1月,上海两会召开,时任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上海市残联原副理事长龚伯荣提交《关于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开幕式电视直播提供手语翻译的建议》议案,第二年就有了回音。
2013年1月,在上海两会的开幕式电视直播中,《时事传真》的两位手语主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下方的“画中画”里,为听语残疾人第一时间传递上海两会精神。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吃螃蟹”。之后,“双语”直播就成了上海两会的保留传统。今年两会,手语翻译已增至6人。
上海市聋人协会主席洪泽认为,电视新闻播报配备手语翻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上海的信息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为听语残疾人带来很多方便。
上海市残联联合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助残行业和服务行业的手语志愿者培训,近几年年均培训人次约1500人,涉及银行、机场、医院等服务性行业。普陀、徐汇、浦东、嘉定、静安等区均有医院设助聋门诊,在每周固定时间安排手语志愿者帮助残疾人,医院的医护和管理人员也学手语,争取与残疾病人无障碍交流。